人才任用——項羽也有錯

本文Tag標(biāo)簽:人才任用??

  項羽是秦朝末年一位叱咤風(fēng)云的反秦英雄,公元前209年,他殺會稽守而起義,隨叔父項梁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,參加了反秦的隊伍。八年間,他攻城略地所向披靡;矯殺宋義,兵圍矩鹿,西屠咸陽,分封諸侯,身經(jīng)七十余戰(zhàn),所當(dāng)者破,所擊者服,未嘗敗北,遂霸有天下。司馬遷贊嘆道:“位雖不終,近古以來未嘗有也”。

  然而正是這位英雄,竟于公元前202年垓下被圍、四面楚歌。地厚天高竟無托身之所;萬種低回發(fā)英雄失路之悲。“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;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。”一曲悲歌使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入灑一掬同情之淚。正如南宋朱熹所說:“慷慨激烈,有千載不平之余憤。”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道:“生當(dāng)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,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。”短短二十個字寄寓了作者不勝惋惜之情。

  察項羽的慘敗,并非“時不利兮”,亦非“天之亡我”,而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,這里筆者僅就其用人、待人問題上的失誤略談一點管見。

  早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一些開明的思想家已經(jīng)認(rèn)識到了人才和人心向背的重要,秦用商鞅而強,楚用吳起而霸,屈原高唱:“舉賢麗授能兮,遵繩墨而不頗。”項羽卻沒有認(rèn)識到這一點,在人才任用上也不舉賢也不授能。韓信、陳平、黥布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,這些人在某些方面都有比較突出的才能,他們“繞樹三匝”棲息項羽麾下本圖施展才干,可項羽卻不重用他們,甚至歧視他們,排斥他們,于是這些人一個個離他而去,投靠了劉邦,邦了劉邦的大忙。在某一階段項羽看上去是很尊重范增的,稱之為亞父。但范增可以說是個庸才,遠不能和張良、蕭何之屬相比。鴻門宴上他極力主張殺掉劉邦,“舉所佩玉玦認(rèn)示之者三”。殊不知殺掉劉邦局面可能更糟,諸侯蜂起相互火并,項羽能收拾得了嗎?滅秦大業(yè)又怎能實現(xiàn)?所以清代詩人鄭板橋說:“新安何苦坑秦卒,霸王焉能殺漢王。”這個范增在項羽坑襄城、坑降卒時他不知哪里去了。身為謀臣如此無道妄為之舉怎能忍“一言不發(fā)”?就連這樣一個很不稱職的謀士項羽也不能用,陳平略施小計便使他們君臣反目分道揚鐮。

  項羽自始至終實行的是一條任人唯親的人事路線,把江山看成自己的家室,偏狹多疑,以個人恩怨行事,項梁曾在櫟陽遭逮捕,曹咎和司馬欣救了他,于是項羽就重用他們。正是這兩個人,在關(guān)鍵的時候違反項羽“慎勿與戰(zhàn),毋令得東而已”的命令,渡兵汜水和漢軍決戰(zhàn)。結(jié)果全軍覆滅,曹咎和司馬欣“亦皆自剄汜水上”。與之相反,劉邦則豁達大度,從諫如流,政治目標(biāo)明確,事業(yè)第一,只要能幫助他的王霸事業(yè)便開誠納用,思賢若渴,用人不求全責(zé)備。登壇拜將,重用韓信,成為美談。不聽讒言,信用陳平,傳為佳話。陳平是一個多謀善斷,在軍事上、政治上都具有卓越才能的人,在項羽那里卻不被信任,得不到重用,迫使陳平離開項羽,投靠了劉邦,被劉邦委以重任。后來有人在劉邦面前詆毀陳平說,陳平徒有其貌,不一定真有才能,幾易其主,乃反復(fù)亂臣,還聽說他在家時與嫂私通,今大王用之使諸將,又受人金。漢王召平問此事,陳平坦率地說:“臣事魏王,魏王不能用臣說,故去事項王,項王不信人,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,雖有奇士不能用,屬楚聞漢王之能用人,故歸大王。羸身來,不受金無認(rèn)為資,誠臣計劃有所采者,愿大王用之,使無可用者,大王所賜金具在,請掛輸官,得清骸骨。漢王乃謝,厚賜,拜認(rèn)為護軍中尉,盡護諸將,諸將乃不敢復(fù)言”。漢王不為讒言所惑,深信陳平為人才干,果斷委以重任,使一些詆毀陳平的讒言也銷聲匿跡了。陳平“仕為知己者死”,效忠漢王盡智盡忠,后來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
  在鴻門宴上楚漢雙方力量的對比非常明顯。軍事實力楚遠勝于漢;在諸侯中的威望項亦遠在劉之上,但在關(guān)鍵的人事配合上卻遠不如劉。項羽任人唯親,視項伯為心腹,而項伯卻是—個奸細,私通劉邦,整個楚營竟不見運籌帷幄之臣,精悍強干之將。而劉邦身邊則人才濟濟:張良、陳平、樊噲、夏侯要、靳強、紀(jì)信等,文武兼?zhèn)洌舷屡浜?,協(xié)調(diào)一致。劉邦的每一動作都由謀臣精心設(shè)計安擺。項羽呢,卻是草率粗疏,完全處于被動局面。

  “民為本,君為輕,社稷次之”。“民為水,君為舟,水能載舟亦能覆舟”。這些為政的道理哲人先賢已講得很明白,項羽不愿學(xué)書,“奮其私智而不師古”,不懂得安撫民心,順乎民意,懷柔包容,又加上性情暴戾,很多做法有悖人心。矩鹿之戰(zhàn),使項羽名聲大振,諸侯將見項羽“無不膝行而前,莫敢仰視”。項羽本應(yīng)抓住這一大好時機招撫諸侯,并且尊老敬賢愛恤士卒作出表率,使天下新舊諸侯聞風(fēng)而響應(yīng),“囊糧而影從”。項羽卻反其道而行之,矩鹿戰(zhàn)后第一件事是新安城南坑秦降卒二十萬;既而西進成陽,殺秦王子嬰;燒秦官室,火三月不滅。緊接著殺懷王,殺韓王成;又坑殺齊國降卒,逼得齊人相聚而叛。項羽所為足令人識之士寒心,誰又愿意和他合作;誰又愿意向楚投降呢?

  古人云,“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,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”。為政之道在于得賢,得人才者得天下,得人心者坐天下。具有江東八千子弟的楚王項羽,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慘敗結(jié)局,而一個鮮為人知的十里亭長劉邦,卻成了一代天子,如此得人,用人的道理,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給人們提供了多么鮮明的例證啊!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